磁盘类型及性能介绍-九游平台
根据性能,磁盘可分为极速型ssd v2、极速型ssd、通用型ssd v2、超高io、通用型ssd、高io、普通io,具体介绍如下。不同类型云硬盘的性能和价格有所不同,您可根据应用程序要求选择您所需的云硬盘。
极速型ssd云硬盘采用了结合全新低时延拥塞控制算法的rdma(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)技术,单盘最大吞吐量达1000 mib/s并具有极低单路时延性能。
介绍视频
云硬盘性能
- iops:云硬盘每秒进行读写的操作次数。
- 吞吐量:云硬盘每秒成功传送的数据量,即读取和写入的数据量。
- io读写时延:云硬盘连续两次进行读写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。
参数 |
极速型ssd v2(公测) |
极速型ssd |
通用型ssd v2 |
超高io |
通用型ssd |
高io |
普通io(上一代产品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云硬盘最大容量(gib) |
|
|
|
|
|
|
|
描述 |
|
适用于需要超大带宽和超低时延的场景。 |
容量与性能解耦,支持在容量固定的情况下,基于业务性能诉求,按需、灵活地调整iops和吞吐量。适合各种主流的高性能、低延迟交互应用场景。 |
超高性能云硬盘,可用于企业关键性业务,适合高吞吐、低时延的工作负载。 |
高性价比的云硬盘,适合中等性能诉求的企业应用。 |
可用于一般访问、对时延不敏感的工作负载f。 |
可用于不常访问的工作负载。 |
典型应用场景 |
|
|
|
|
|
普通开发测试 |
大容量、读写速率中等、事务性处理较少的应用场景。
|
最大iopsa |
256000 |
128000 |
128000 |
50000 |
20000 |
5000 |
2200 |
最大吞吐量a(mib/s) |
4000 |
1000 |
1000 |
350 |
250 |
150 |
50 |
iops突发上限a |
na |
64000 |
na |
16000 |
8000 |
5000 |
2200 |
云硬盘iops性能计算公式c |
iops值由用户预配置,范围为100~256000,具体可配置值≤(1000*容量(gib)) |
iops = min (128000, 1800 50 × 容量(gib)) |
iops值由用户预配置,范围为3000~128000,具体可配置值≤(500*容量(gib)) |
iops = min (50000, 1800 50 × 容量(gib)) |
iops=min (20000, 1800 12 × 容量(gib)) |
iops = min (5000, 1800 8 × 容量(gib)) |
iops = min (2200, 500 2 × 容量(gib)) |
云硬盘吞吐量性能计算公式b(mib/s) |
吞吐量≤min(4000,预配置iops/16) |
吞吐量 = min (1000, 120 0.5 × 容量(gib)) |
吞吐量值由用户配置,范围为125~1000,具体可配置值≤(iops/4) |
吞吐量 = min (350, 120 0.5 × 容量(gib)) |
吞吐量 = min (250, 100 0.5 × 容量(gib)) |
吞吐量 = min (150, 100 0.15 × 容量(gib)) |
吞吐量 = 50 |
单队列访问时延d(ms) |
亚毫秒级 |
亚毫秒级 |
1 |
1 |
1 |
1~ 3 |
5~ 10 |
api名称e |
essd2 |
essd |
gpssd2 |
ssd |
gpssd |
sas |
sata |

a:最大iops、最大吞吐量、iops突发上限三个参数的值均为读写总和。比如最大iops=iops读 iops写。
b:以单块超高io云硬盘吞吐量性能计算公式为例说明:起步120 mib/s,每gib增加0.5 mib/s,上限为350 mib/s。
c:以单块超高io云硬盘iops性能计算公式为例说明:起步1800,每gib增加50,上限为50000。
d:单队列指队列深度为1,即并发度为1。单队列访问时延是所有io请求串行处理时io的时延,表格中数据是4kib数据块能达到的时延。
e:api名称代表云硬盘api接口中“volume_type”参数的取值,不代表底层存储设备的硬件类型。
f:高io(专属分布式存储高io除外)云硬盘由普通硬盘(hdd)提供支持,适合一般工作负载,对时延不敏感的应用场景,提供的性能中,基准吞吐量为每tib 40mib/s,最大吞吐量为每块云硬盘150mib/s;对于负载较高,时延敏感的应用,建议使用更高规格的云硬盘,它们由固态硬盘(ssd)提供支持。
云硬盘的性能与数据块大小密切相关:
- 同一数据块大小,当最大iops或最大吞吐量中有一项指标达到最大值时,此时云硬盘性能达到最大,另一项指标无法再继续上升。
- 不同数据块大小,云硬盘性能达到最大的指标可能不同。
- 对于小数据块,例如4 kib和8 kib,性能可达到最大iops。
- 对于≥ 16 kib的大数据块,性能可达到最大吞吐量。
以超高io云硬盘为例,根据公式推算,超高io云硬盘容量≥ 964 gib时,iops最大可达50000,吞吐量最大可达350 mib/s。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具体请参见表2。
数据块大小(kib) |
最大iops |
最大吞吐量(mib/s) |
---|---|---|
4 |
约50000 |
约195 |
8 |
约44800 |
约350 |
16 |
约22400 |
约350 |
32 |
约11200 |
约350 |
云硬盘iops性能计算公式举例说明
单个云硬盘iops性能 =“最大iops”与“基线iops 每gib云硬盘的iops × 云硬盘容量”的最小值。

该性能计算公式不适用于通用型ssd v2和极速型ssd v2。
通用型ssd v2的iops值由用户预配置,范围为3000~128000,具体可配置值≤(500*容量(gib))。
极速型ssd v2的iops值由用户预配置,范围为100~256000,具体可配置值≤(1000*容量(gib))。
- 假如云硬盘容量为100 gib,则该云硬盘iops性能 = min (50000, 1800 50 × 100 ),取50000与6800中的最小值,即该云硬盘iops性能为6800。
- 假如云硬盘容量为1000 gib,则该云硬盘iops性能 = min (50000, 1800 50 × 1000 ),取50000与51800中的最小值,即该云硬盘iops性能为50000。
云硬盘突发能力及原理
突发能力是指小容量云硬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iops突发上限,超过iops上限的能力。此处iops上限为单个云硬盘的性能。
突发能力适用于云服务器启动场景,一般系统盘容量较小,以50 gib的超高io云硬盘为例,如果没有突发能力,根据iops性能计算公式iops = min (50000, 1800 50 × 容量),50 gib的超高io云硬盘iops上限只能达到4300,但使用突发能力后,iops可高达16000,从而提升云服务器的启动速度。
- 容量为100 gib的云硬盘,其iops上限为6800,iops突发上限为16000,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该云硬盘的最大iops可达到16000。
- 容量为1000 gib的云硬盘,其iops上限为50000,但是iops突发上限仅为16000,云硬盘的iops上限已经超过了突发iops,因此该云硬盘无需突发能力。
以下介绍云硬盘突发iops的消耗原理和储蓄原理。
突发的实现基于令牌桶,令牌桶中的初始令牌数量 = 突发时间 × iops突发上限,此处突发时间固定为1800 s。
- 令牌的生成速度:该桶以6800个/s的速度生成令牌,其中6800为该云硬盘的iops上限。
- 令牌的消耗速度:根据实际io使用情况而定,每个io会消耗一个令牌,最大消耗速度为16000个/s,此处取突发iops上限和云硬盘iops上限的较大值。
消耗原理
当令牌消耗速度大于令牌的生成速度时,令牌数量会逐渐减少,最后iops会维持跟桶生成令牌的速度一致,即云硬盘的iops上限。本示例中,可以维持突发iops的时间为3130 s ≈ 28800000 / (16000 - 6800) 。
储蓄原理
当令牌的消耗速度小于令牌的生成速度时,桶中的令牌会逐渐增加,之后又可以拥有突发能力。本示例中,如果云硬盘暂停使用4235 s ≈ 28800000 / 6800,令牌桶就可以存满。

桶中的令牌数量只要大于零,云硬盘就具有突发能力。
- 当令牌数量大于零时,iops可以突破6800,即具有达到iops突发上限16000的能力。
- 当令牌数为零时,此时不具备突发能力,iops最大为6800。
- 当实际iops小于6800时,令牌数量开始增加,可以恢复突发能力。
性能测试方法
测试云硬盘性能参数的具体测试方法请参见“”。
相关文档
意见反馈
文档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?
如您有其它疑问,您也可以通过华为云社区问答频道来与我们联系探讨